山东费县城南有一个许家崖乡村风情休闲旅游区,里面有座千年古刹——丛柏庵,这里风光迷人,游客不多。当你置身于景区内的时候,宛如进入了一处“世外
听说, 从很久很久以前, 每到端午佳节, 就会打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…… 冲啊……打啊…… 没错,粽子们又打起来啦!它们分成两大帮派,分别是“北派”甜粽子和“南党”咸粽子,它们各自占领着中国的半壁江山。大家互不相让,互不低头,都想捍卫自己的王者地位! 一起来看看两大帮派的粽子们都是怎么据
马上端午节就来了,粽子的甜咸之争又开始风起云涌了,作为北方党,当然觉得粽子应该吃甜的,好像我大学毕业了一两年之后才知道粽子还有咸的。作为南方的很多小伙伴估计也和我一样,根本不知道粽子还有甜的。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南方人喜欢咸粽子、而北方人喜欢甜粽子的现象呢?这其实是历史的进程。这个进程,至少从唐
妇女七夕洗发,也是特别的习俗。在湖南、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。例如湖南湘潭地区《攸县志》:“七月七日,妇女采柏叶、桃枝,煎汤沐发。”而散文名家琦君(浙江籍)的《髻》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,都在七夕沐发。这项习俗,大约和七夕“圣水”的信仰有关。人们认为,七夕这天取泉水、河水,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,具有洁净的
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“七娘妈”的诞辰日。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。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《闽南人》一书考证,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、谋生,大都多年未能归,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,都寄托在孩子身上,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。所以,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
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,即小泥偶,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,手持荷叶。每年七月七日,在开封的“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、州西梁门外瓦子、北门外、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,皆卖磨喝乐,乃小塑土偶耳”。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,已不再是小土偶了,相反的,越作越精致。磨喝乐的大小、姿态不一,最大的高至三